“三农”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出路问题,是农民能否体面进城和进城失败后能否返乡安居的问题。如何做好农民的兜底保障是未来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基本主题。这本书深入探讨农民命运,解答出路之道。
尽管随着近年户籍制度的改革,农民进城的许多限制被解除,他们可以享受的市民福利越来越多,同时国家也向农村注入大量资源,农村户籍所附着的福利明显增多,农村户籍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,但在城乡发展和社会福利分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,相当一部分人过着亦城亦乡的生活,甚至还要生活在农村,如何让这些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仍是目前“三农”的主要问题。
中国乡村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发生改变。一些根植于传统中国的社会机制,如家庭本位、集体主义,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解体或重构。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,那怕是最弱势的老人、最偏远的乡村,也很难摆脱现代生活方式的洗礼。本书尝试理解这个“变局”,以鲜活、灵动的方式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底层逻辑呈现出来。
本书作者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,寻访了成百上千的农户,从农村经济、家庭分工、收入差异、社会分化等方面,展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实质差异,并依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民的兜底保障。
本书认为,农民主要有土地在农村,就可以自由往返于城乡之间,他们进城是多次的、往复的,不是一次性的,最终只有那些有能力进城的农民工在城里安家,而进城失败的农民工则返回农村耕种土地。这意味着农村“半工半耕”结构具有很大的弹性,能务工时务工,不能务工时返乡务农;能进城者进城,不能进城者可以依靠务工和务农的收入,在农村过上体面的生活。